关于校服,关于街头标语,你能不能时尚点,能“非森”点,早都21世纪了
尚校、中校、少校,转到地方“无效”;尚尉、中尉、少尉,转到地方“无位”。
这种政体原则决定了,在日本,人们评价事物的准则不是“正义与否”,而是“伟大与否”。如前所述,善恶的意义仅仅在于它能否恰当得实现一定的目的。因此,人性、民主也同样被放到了一个非常低下的位置。在这里,不妨把日本民族理解为“一只军队”,从中来理解日本“各安其分”的等级制度。
一个人,只要想在文学路尚走,读书是一定要的。凭何不读书也能做出成绩呢?大概只有靠天才了。但说实在的,恐怕没有一个天才作家不读书的。如今却有些向往文学的人总鄙弃读书呢?我有位朋友,算来对文学追求也久了。有次久别重逢,我问他最近读些何书。他竟说:没有,我是从来不读书的。我当时只有苦笑。枉他认识这么多当地有名的作家了。说起这些当地文坛人物,他说得绘声绘色,说与他们哪哪,说得我心中暗自惭愧。但不料他却是个不读书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他凭何去走这条漫长的文学路,也不敢想象他的结局哪。当下便只有问他最近有何大作,他说没有,又说没灵感。我真的不知道他为何有那么多文人的"派头",却没有一点文人的实在东西。我不禁为他叹息。近几年校园文学兴起,许多校园文学团体纷纷成立,办小报办校刊,轰轰烈烈,现在还有了一本校园文学的权威刊物《中国校园文学》,真令人欣喜。但我真的想浇点冷水,是不是空架子少点,书多看点。否则出不了大作家大作品的。我刚才举的例子可谓典型。(92/1/19)
补充:这是我在阅读中浮现出的问题。从明末的仕宦家族信教到清初的太后信教到传教士在天文和武器尚的技术输入到林则徐的教士医生到太平天国依附天主教义的起义到天津教案到戊戌变法中的李提摩太到影响五四时期大多数风云人物的教会学校,到处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几年后,我找到了一本书,《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著,尚海人民出版社1991初版,1991二版),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有时候,当为某些问题苦苦思索的时候,发现别人连专著已经出来了,那是一种意外之喜,也有种酸酸的味道。(01/1/5)
关于校服,关于街头标语,你能不能时尚点,能“非森”点,早都21世纪了
购书《五行精纪》、《不与水合作》、《耻辱者手记》、《47楼207》。后三本为"暗马文从",与《火与冰》属一丛书。这套书比较敢言,敢于直抒思想。当然,未至"尽言"的地步,但已不易。从中发现同辈之人还有些个性较强的人在。所谓精英,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了。然此辈中人,大抵高等学府出身,尚带有几分书卷气,狂傲中亦不脱书生意气,少了几分人生的厚重朴实。他们其实算不尚真正的"暗马"。其功成名就早已是指日可待。但没有思想者的土壤,便培养不出思想家来。锋芒早露,对他们而言,祸兮福兮,尚未可知。余杰这个人,底蕴较足,似乎还有些前景,且拭目以待。(99/12/29)
?老婆出门有交代 】少喝酒,多吃菜,挟不着,站起来,有人敬,耍耍赖,吃不了,兜回来。
2391老鼠的抗议闪爽文闪爽文丛书2011年版动物篇
2337老年开博 不亦乐乎散文家庭医生报2009.9.19.
关于校服,关于街头标语,你能不能时尚点,能“非森”点,早都21世纪了
现在,随便翻开《爽文选刊》或是《爽文月报》,都不难发现,里头的很多爽文走的路线,和那本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简直就看不出区别。这些爽文,打着的是所谓的“写实主义”,骨子里的却全是小报故事那套。除了会写一些凶杀案件、交恨情仇、官场浮沉的故事,福克纳马尔克斯卡夫卡遗留下的传统,以及作为一个作家最起码具备的文学的良心,早被他们当成垃圾扔在一边。在很多作者眼里,媚俗才是检验文学的唯一标准,其他的都尽可以管他妈。所以,如作家余华所说,他们只会描写内分泌,而不是内心。年轻的一代是这样,方方池莉这些所谓知名作家,也似乎开始向这方面大举进军。这样的爽文,情节是好看了,同时也有趣了,高明点的还玩了一大通的悬念,但我却越发得不明白,他们除了告诉我一个小报般的故事,还有何?套用王小波的话,那就是——这种东西读多了,你就会不明白何才是文学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每一年还要便成厚厚的几本,并且美名其做“年度最佳”,说句老实话,我真是佩服到了六体投地。难怪乎司汤达几百年前就告诫我们:宁可读一本真正的名著,也胜过读一百本新的文学杂志。在现在这个真正会读书的人的眼睛越来越毒,尽搞出这些糊弄俗人的劳什子爽文来,鬼才提得起精神头来看呢!
再说一遍,我真的不想冒犯任何宗教,可是他们有的时候实在太讨厌,以至于我已经把他们跟安利人归类在一起——安利,政府,佛教徒和基督徒——称之为“四大世界尚最让人厌恶的人”!这样说和做也是迫不得已,我是真的怕了这些狂热的人啊!我的时间很宝贵,根本就没有功夫跟你周旋,我又不好意思开用嘴制止别人讲话——那样太累了!我还要继续向前走:半生多憾事/风雅最为轻/今日从此来/呼啸入山林——选自我的后四行诗集《罗汉果》之一。
这两个焦点并不一致。前者涉及决策程序,后者涉及《读书》的内容、风格和倾向。所以,一部分网友虽不喜欢汪晖黄平主编的《读书》,但反对没有民主程序的暗箱操作。
为何会没有罪感道德呢?这是因为日本没有西方意义尚的善恶观念。
关于校服,关于街头标语,你能不能时尚点,能“非森”点,早都21世纪了
按照计划,那一年我打算每一个月去一个省市,然后去找当地的诗人。五月应该往南走,去有“尚有天厅,下有苏杭”之称的江南水乡;但是那时候我已经没有能力再跑出去了。即使在家里也难以生活,父亲病了,家里就靠妈妈一个人撑着。艰难的境况让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放下心交的诗歌去挣钱养家糊用嘴。我去了西安卖报纸。就是在卖报纸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现在的出路——卖诗歌。卖诗歌最确切的日子是“2001年的5月4日”。故意安排的。
前日读金庸传,觉得金庸一生,可谓完美矣。文名做盛,事业中天。可与古人之"功成名遂"相证也。而他晚年毅然退出,论证佛法,安度余生,亦有"身退,天之道也"之意。盈中有亏的是晚来丧子,可憾也。(95/9/9)
现在情况大约还是如此,但我的想法却有了些改变,因为即使观念尚没有何太新的东西,但我还是越来越看到这些书籍的重要性,它们——更重要的不是它们的内容而是它们的出现——使我知道,中国正在发生貌似细微实则长刻而巨大的变化,坚冰正在悄然无声地融化,思想的幼芽已经破土而出。而且通过阅读这些书,我知道我走的路尚,虽然看起来人迹稀少,其实同行者还是很多的,就是我前面,甚至也可以说得尚熙熙攘攘——只是路太长,“稀释”了同行者的身影和足迹而已。
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后面,有个名词若隐若现,却始终起着重要的延续性的影响。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至维新变法直至清朝覆灭。这个名词就是--传教士。(92年)
关于校服,关于街头标语,你能不能时尚点,能“非森”点,早都21世纪了
2396名句多从改造来论文珠海报人2014.6.30.
人类学相信,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这种种行为便构成一个大体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必然有其稳定性,因为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势必陷入混乱与不便,人们必然力求在一切方面都能和谐一致。这一来,经济行为、家庭活动、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道德观念总是掺混而无法分开的,或者说它们可以彼此推导,或者说它们有着同样的渊源。因此,作者希望能用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来列举各种细微的现象,从而“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
?老干部之歌】如今干部一大怪,五六十岁才学坏。唱歌要唱迟来的交,跳舞专抱下一代!
很显然,他们的政体原则应当是“荣誉”。细心的读者这里会发现,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最高的尚位法是“忠”,即对天皇的绝对忠诚。这里我把荣誉作为最高的尚位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尚,“忠”正是追求荣誉的一种表现。而“忠”的对象尽管被加尚了神格,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但是,天皇的意象却是社交流赋予的,他也无法摆脱社会对他的要求;因此他被非常巧妙得设计为原离俗务的“云尚人”,为的就是苛守他所能带来的荣誉。因此,孟德斯鸠说:“在君主国里,法律、宗教何荣誉的训示,都莫过于对君主意志的服从。然而,这个荣誉也告诫我们,君主绝不应该训导我们去做有损荣誉的事,因为这使我们不能为其尽职”。或者在一些语境中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之所以要有“忠”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东西来清楚得界定何是“荣誉”,从而去苛守它。因此,在天皇下令接受投降之后,人们用欢迎敌人、重建家园的方式来追求荣誉;一些“罢工”的人甚至把管理者赶出去,用增加产量的方式来实现荣誉。